特邀稿

  •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新进展

    王福贞;

    磁控溅射镀膜技术是当今制备高新技术产品中各种功能薄膜的重要技术。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磁控溅射镀膜技术面临更多样化的需求和更高的性能要求,推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不断进步。介绍了磁控溅射镀膜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磁控溅射靶、电源、镀膜工艺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评价了在工模具和耐磨零件等领域镀膜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05期 v.31;No.198 543-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5 ]

真空技术

  • 影响空心阴极筛选试验中阳极电压增大的因素研究

    田恺;贾艳辉;卢鑫婷;陈新伟;田东鹏;陈吉龙;刘明正;

    针对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LHC-3L空心阴极在筛选试验激活和老炼阶段阳极电压增大的问题,利用漂移-扩散理论建立了阳极在羽流区轴向的电子电流收集模型,从理论上对阳极电压增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验证结果,该研究为完善空心阴极试验方法并建立统一筛选试验标准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31;No.198 556-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 热真空环模设备温控底板温度均匀性与换热特性分析

    王蕊霞;冯大伟;范志剑;闫格;颜昌林;刘伟成;曹斌;王天福;李向阳;

    温控底板作为热真空环境模拟设备关键部件之一,其控温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环境模拟器的工作性能。为探究温控底板温度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升其换热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0.4 pt CFD)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流固耦合传热仿真,基于试验件内热源的散热要求,针对两种不同流道及不同厚度的温控底板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温控底板的几何参数和导热液流速对温控底板传热性能及流体压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在-70℃和120℃两种工况开展稳态实验。结果表明:较多的流道匝数会导致导热液的流阻增大,进而影响出入口压差增大。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温度均匀性逐渐改善,入口流速大于2.5 m/s后,出入口温差及温度均匀性的变化逐渐趋于平稳,出入口压差的增加趋势变陡;较多的流道匝数以及流速增加可以增强导热液与管内壁的换热效果。

    2025年05期 v.31;No.198 562-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8 ]
  • 基底偏压对TiAlN涂层微观结构及摩擦学性能影响

    周敏;刘帅;王庆业;丁继成;郑军;

    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氮气气氛中通过调节基体偏压控制涂层沉积粒子的能量,分别在-50 V、-100 V、-150 V偏压下制备了三组不同的TiAlN涂层样品。研究结果表明,TiAlN涂层为柱状结构,随着偏压增加,涂层组织结构越来越致密。XRD结果表明涂层为fcc-(Ti,Al)N晶相结构。随着偏压增加,TiAlN涂层硬度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偏压-100 V时硬度达到最大值32.1 GPa,这是晶粒细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涂层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则随着偏压的增大而增大,在-50 V偏压时,涂层的摩擦系数最小,为0.67;磨损率最小,为4.17×10~(-6) mm~3/(N·m)。因此,通过调节偏压参数可调控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为解决硬质合金等基体的表面改性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2025年05期 v.31;No.198 569-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低温技术

  • 大型液氢球罐预冷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金树峰;王静泊;张智贤;

    针对球罐预冷过程中所面临的冷量消耗大、热应力风险高等问题,论文以2 000 m~3液氢球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采用CFD方法对球罐预冷过程开展仿真研究,分析了预冷介质种类、喷淋环结构及出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对比了两种喷淋环结构的预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液氢预冷时罐内所形成的对称流场,液氮预冷时形成的非对称流场能够加速壁面高温区域的冷却,抑制局部过热现象,壁面最大温差极值仅为液氢预冷的54.22%。喷淋环直径和喷嘴数量主要通过改变预冷介质分布和调节喷嘴间距来影响预冷过程,新型双层喷淋环结构通过空间分层设计,增大喷嘴间距,减少低温BOG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预冷均匀性,其壁面最大温差相比单层喷淋环降低了13%。

    2025年05期 v.31;No.198 57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 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在热泵系统运行数据挖掘中的融合应用

    苗毅珂;胡露露;袁攀岗;王悦;黄海燕;

    空气源热泵系统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供暖和制冷设备,在我国广泛应用。然而,其运行数据复杂多变,如何有效分析这些数据并挖掘关键信息,对于提高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对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PCA分析提取了热泵系统在温度变化、功率消耗、电气性能、换热效率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特征;皮尔逊线性相关分析表明,输入功率与相电流呈强相关性,换热量与换热器出口温差密切相关,性能系数(COP)与换热量也表现出显著关联,进一步凸显了传热强化对能效提升的重要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中,输入功率与相电流、换热量与换热器出口温差的秩相关系数高于0.8,性能系数与换热量的秩相关系数高于0.7,高秩相关系数表明,即使在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中,这些参数间的关联程度依然显著。研究结果表明,PCA和相关性分析为热泵系统的关键信息提取提供了有效工具,能够显著提高性能预测和故障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

    2025年05期 v.31;No.198 587-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 基于正交模拟试验和灰度分析的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性能优化

    张丹妮;冶文莲;隆海洋;孙述泽;罗新奎;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高效动力装置,与高效发电机结合可以构成新型空间电源系统。论文围绕影响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性能的多个动力参数开展性能优化研究,考虑到其性能受多种参数共同作用的影响,综合运用正交模拟试验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提升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的性能。首先,选取配气活塞质量、动力活塞质量、配气活塞板弹簧刚度以及动力活塞板弹簧刚度作为试验因素,并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各因素的水平值范围,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其次,通过熵权法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的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量化并评估其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程度;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16组试验方案的性能表现,并选取灰色关联度最大的组合作为最佳组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各因素在四种水平下的灰度均值,确定理论上的最优解;最后,根据动力活塞质量大小选定对照组,以便更全面评估不同参数组合的优劣。通过对比分析,获得配气活塞板弹簧刚度为2.02×10~4 N/m,动力活塞板弹簧刚度为8.0×10~3 N/m,配气活塞质量为0.075 kg,动力活塞质量为0.27 kg时,配气活塞振幅和动力活塞振幅分别为2.980 mm和6.261 mm,热功转换效率为35.39%,输出功率为90.97 W,在三组对比方案中展现出更优性能,能够显著提升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2025年05期 v.31;No.198 596-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大口径LNG科氏质量流量计模态分析

    刘冰;沈子奇;彭维戊;谢福寿;陈兵;

    针对大流量液化天然气(LNG)科氏质量流量计测量误差大的技术难点,以液化天然气为工质,围绕大口径直管型(DN400)科氏质量流量计,建立低温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对科氏质量流量计的两种模态(干模态和湿模态)开展仿真研究,探究测量管排布方式、测量管结构参数以及液化天然气的低温物性对科氏质量流量计模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直管型测量管具有较高的固有频率和较小的振幅,这使得从检测设备提取信号的难度增加;六直管型则固有频率较低,易受干扰;双直管型和四直管型固有频率适中,可克服前者的不足。同时,研究得出测量管长度越短,壁厚越大,固有频率越高。分析对比干湿模态计算结果,发现在流体附加质量效应对测量管模态特性的影响下,湿模态固有频率较干模态显著降低,但由于LNG的低密度效应与低温效应,其对应的固有频率降低值小于水为工质时的固有频率降低值。此时,可通过调整测量管形状和管路排布,提升流量计测量精度,主动改变测量管固有频率和相位信息,以获得合适的激振频率,降低环境干扰从而实现高效共振。在共振状态下,测量管能够产生较大的振幅,从而便于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该研究为大流量液化天然气科氏质量流量计的测量管结构设计及精度提升可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31;No.198 604-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8 ]
  • 异型无液氦1.8 K低温系统研制及性能测试

    任琪琛;王沛;卢毛磊;胡居利;卞荣耀;丁怀况;章学华;孙志和;左贺威;

    介绍了一种实验室用异型无液氦1.8 K小型低温系统的研制与测试。该系统以GM制冷机为冷源,采用节流及减压降温技术获得1.8 K超流氦,通过氦蒸气循环流动实现测试样品的氦气浴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从常温降温至1.8 K用时159 min,可实现最低温1.665 K。在12个温度点的控温测试中,温度稳定性优于±5 mK。样品腔二次降温时间约为52 min(至4.2 K)和87 min(至1.8 K)。

    2025年05期 v.31;No.198 613-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空间应用

  • 深层放电脉冲特征模拟及对MOS器件损伤试验

    陈益峰;冯娜;王金晓;高志良;邵焜;

    深层带电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卫星在轨安全的主要空间环境效应因素。为准确模拟深层放电脉冲特征,实现星用器件抗深层放电的性能评价,提出了采用RLC优化电路与商用静电放电发生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能够定量研究深层放电对电子器件损伤效应的测试装置,并对MOS器件开展了试验测试,分析了其损伤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RLC电路优化后的脉冲波形、电流幅值、持续时间等参数均符合深层放电特征,实现了深层放电脉冲的有效模拟。当脉冲电流幅值增加至9 A时,放电脉冲导致MOS器件的SiO2绝缘层击穿,使MOS器件发生不可恢复的“硬损伤”现象;同时研究发现,放电电流低于损伤阈值时放电脉冲同样会造成绝缘层损伤,且该损伤可通过多次累积最终导致绝缘层彻底击穿。

    2025年05期 v.31;No.198 619-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基于非齐次泊松过程的离子推力器可靠性分析

    李婧;贾艳辉;陈娟娟;孟伟;

    离子推力器工作过程中的非预期电击穿在达到冲击阈值时会影响其服役可靠性。在收集LIPS-200离子推力器地面试验非预期电击穿故障数据的基础上,基于随机过程理论,采用非齐次泊松过程建立离子推力器非预期电击穿的故障数学模型,并在束流中断和束流未中断情形下分别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根据AD检验结果,束流中断情形下离子推力器的故障强度满足威布尔(Weibull)分布,束流未中断情形下离子推力器的故障强度满足浴盆曲线;然后,利用故障强度函数推导其瞬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累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表征指定服役时长下的离子推力器可靠性水平;最后,基于K折交叉验证检验了两种情形下故障分布模型的鲁棒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升离子推力器的可靠性以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且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模型拟合、假设检验以及交叉验证等方法可推广至具有相同数据特征的产品。

    2025年05期 v.31;No.198 626-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空间楔形自锁式重复锁紧机构

    康永;马动涛;闫春杰;陆登柏;马洪炯;肖强;孙健;

    针对宇宙真空环境下,舱外机械臂或航天员操作下的在轨可更换单元重复锁紧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以电动为主、航天员手动操作为辅的空间楔形自锁式重复锁紧机构。设计了锁紧执行机构和驱动机构,确定了锁紧驱动力、滑移面材料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10 kg的原型机承载能力达到350 kg,能够适应舱外机械臂或EVA操作,受载条件下自锁可靠、定位精度良好,-45~60℃的真空环境下运动可靠,锁紧和解锁功能正常。

    2025年05期 v.31;No.198 6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 惯性传感器电容误差仿真及影响分析

    王凯民;雷军刚;王佐磊;席东学;张文艳;

    惯性传感器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载荷,在惯性传感器中,精密差分电容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当前,质量块处于中间位置时的差分电容通常依据理想平板电容公式进行计算,然而Brandt等指出,如此计算所得的电容理论值与实际电容值存在较大偏差,这一误差可能会对静电力大小产生影响,进而干扰惯性传感器对引力波的探测。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项研究表明惯性传感器中电容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是否存在误差,以及该误差对静电力大小的具体影响。因此,围绕电容实际值与理论值的误差的大小与产生原因、该误差如何通过反馈电路传输、该误差怎样影响静电力这三个方面,借助Creo Parametric 2.0进行建模,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 6.0开展多物理场仿真分析。首先,构建多种结构的惯性传感器模型,并对不同模型分别实施电容仿真分析,分别得到电容仿真值。通过对比电容仿真值,剖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加以验证。在电容仿真值方面,与Brandt等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即电容仿真值比电容理论值约大10%。其次,首次深入分析了电容仿真值经反馈控制电路后对反馈电压的影响,发现这一误差会使反馈电压增大10%左右。最后,对Brandt等提出的静电力修正公式进行解释与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静电力修正值与仿真得到的静电力值误差仅约为2%。相较于原有公式20%的误差,静电力修正式所计算出的静电力与静电力仿真值更为接近。由此可见,正确运用静电力修正式能够显著提高静电力的计算精度。

    2025年05期 v.31;No.198 638-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空间电推进连载

  • 空间电推进技术概览——经典电推进

    张天平;贾艳辉;陈娟娟;张雪儿;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种类繁多的各种空间电推进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展现空间电推进技术发展全貌,基于历届国际电推进会议(IEPC)论文及其他相关文献,全面梳理了迄今为止出现的各种空间电推进技术,按照经典电推进、演化电推进、新型电推进和非传统电推进等四种类别,分别从工作原理、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对88种电推进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经典电推进12种,演化电推进40种,新型电推进26种,非传统电推进10种。

    2025年05期 v.31;No.198 65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下载本期数据